這聽起來很像是一個工作坊的題目。
最近台灣接二連三出現渣男事件,我對這兩個男人,如何在『人設』層面徹底崩壞,並不感興趣,他們的心理狀態和自戀人格,就留給心理專家去分析。
我比較感興趣的是,兩位受害女性,都是高學歷又聰慧的人生勝利組,也都是容貌姣好,擁有迷人外表的女人。這樣的女人,為何無法在第一次接受暴力,第一次發現背叛,第一次被威脅的時候,第一次被勒索的時機,決定斷捨離,認賠殺出關係?
這些美麗聰明的受害者,為何無法立下界線,保護自己的基本尊嚴和人身安全? 市面上許多書籍在教導大家如何立下界線,提醒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界線被跨越時,能夠說不,可以喊停,不繼續被欺凌。
然而,我這幾天面對幾個例子,無獨有偶,卻都是因為過往的創傷,而無法『立下界線』。
A君小時候曾經想要挺身對抗家暴的父親毆打母親,那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,有力氣可以保護母親。然而,A的挺身,冒犯了父親,導致更嚴重的後果。有暴力傾向的父親拿出刀子,威脅她和母親的性命,導致兩人都陷入險境,被更徹底的羞辱。這次的失敗對抗,造成深遠的影響。A君從此無法再維護自己的尊嚴。創傷導致她人際的困難,親密關係不對等,也嚴重影響她的自我觀感。
B君的先生人間蒸發,同時蒸發的還有許多他們共有的財產。在此之前,他是在婚姻中缺席的伴侶和父親。而B君對於先生不間斷的外遇,悶不吭聲,也不過問。這行徑和她早年在原生家庭中如出一徹,對於父母的爭執和羞辱都是沈默以對,她在家中是不存在的,被嚴重忽略。如果被注意就會有麻煩,被他人的情緒波及。於是,在婚姻中的忽略,她也習以為常,不覺得可以為自己爭取什麼。
類似A和B的例子,相當普遍。
無法守住自己的界線,不斷被人侵略欺負,自我欺騙,相信謊言,不願意看到真相。這些並不是因為傻或天真,而且極有可能是創傷後遺症的結果。
因為這些曾經侵入界線的人,威脅到我們的安全,引發恐懼,大腦搜尋記憶中相似的模式,過往的經歷於是重新回來牽制我們,導致我們再度陷入當初的無能為力當中,不由自主的回到對於原初事件的反應模式。受傷的那個我,可能是5歲,15歲,25歲。但是只要創傷沒有被解除,我們的認知和行為,就會繼續被它牽制。即便從邏輯上看來,十分令人費解。
這些人,雖然知道目前的環境或關係對他們是不好的,但你問他們為何不離開,他們會說,『不知道』。腦子早就想離開,但是一再拖延,甚至無法執行找房子或者訴請離婚的行動。這種身心分離的狀況,如果真的探究結果,通常會看到創傷的緣由。腦子可以計畫,但是行動依然會被潛意識的恐懼或罪惡感阻斷,繼續無限循環的惡夢。當事人,一方面討厭這樣的自己,但一方面又被莫名的恐懼禁錮。
在創傷尚未平復之前,想要立下健康界線,來面對正在傷害我們的人或者處境,是相當事倍功半的嘗試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