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在關係中,你扮演什麼角色?】

在一個令人不喜歡,卻又斷捨不開的關係當中,我們究竟是扮演什麼角色呢?


這是上週末「斷捨離工作坊」,我帶領一群人一起探討的問題。

工作坊裡針對的是令人不喜歡,想要停止,卻又深陷其中、斷捨不了的一種關係模式。


為了更加清楚,每個人在關係當中是如何陷溺的,我們先辨識出,自己在關係中扮演的的招牌角色是什麼。

我舉出幾個常見的角色作為例子:

傾聽者 受虐者(受害者) 照顧者 討好者 附和者(被動者) 拯救者

很意外的發現,許多人在關係當中都是扮演「多重角色」。


一個人可以是附和者和討好者,這不意外;受虐者和傾聽者的角色,感覺也很搭,因為如果傾聽對方,可能對方就可以開心,自己就不會受虐。


但是有好幾個人同時是受虐者和拯救者:一邊被人糟蹋,不被賞識,卻又忍不住繼續拯救對方,證明自己的價值,這是兩個反差很大的角色,為什麼會在一個人身上一起出現?


於是,一個人就這樣禁錮在這兩個角色旋轉的跑馬燈裏。受虐者被貶抑、被情緒勒索,而拯救者又以「你需要我」的姿態出現。最終發現,這兩個角色,他們兩人三腳,建造難以斷捨的關係。


安安坦承上面六個角色她都輪番扮演。也就是如此,她在職場總是扛下最多的責任。因為同事都會找她傾聽,出了問題找她去救援,而且她也是討好者,所以內在機制無法對別人的請求說「不」。她最害怕的是沒有歸屬感,被團體排擠。最深的恐懼其實是害怕自己單獨一人的話,無法生存。


如過我們有機會深究這個恐懼的原因,會發現這還是跟安安的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。因為安安小時候曾經被家人拋棄,所以日後一直努力扮演這麼多的角色來確保自己可以有多重功能,成為關係裡不可或缺的人物,絕對不可能被拋棄。當然這一切,都在潛意識裡進行。安安並不知道。


很多人說他們從小就扮演這些角色,至今有二三十年了。

既然一個角色我們可以演這麼久,它帶來的好處必然不小,導致就算我們感到痛苦,但還是放不下。


要想停止在關係中的角色扮演,我們也同時必須把每個角色帶來的好處和限制檢視一遍。


譬如:拯救者的好處可能是,得到某種優越感,受到讚美和感激,證明自己的能力,感覺自己被需要,所以被愛。對於拯救者而言,如果不再扮演這個角色,他就沒有價值了,沒價值就不會被愛,那就可以直接消失,不需要存在。


每個人內在的演算邏輯都跟童年創傷有關。


小翠在家裡扮演的是受虐者,她怯怯地問,當「受虐者」有什麼好處?她不懂。


「受虐」的好處可多了:會被可憐,可以拿來博得同情。

受虐者不反抗,避免衝突,所以維繫關係,衝突可能有更多危險;而且不必承擔責任,不用思考。


但是,當我們問扮演受虐者的人,「如果不再是受虐者,你最害怕焦慮的是什麼?」

有些人害怕關係斷裂,有些人害怕失去工作(高薪收入),有些人害怕沒有團體的歸屬。


我們所努力扮演的角色,雖然表面上帶來悲慘或痛苦,但是,其實它們只是想要維護我們與人的連結、存在的安全感、或歸屬感。只是,這些角色的扮演,是早年的我們採用的關係模式。


現在,我們長大了,應該有機會更新,採取更健康的方式,來得到我們想要維護的連結、安全、和歸屬感。


每個人都渴望更快樂、自由、無拘束的人生,但是,這是有條件的。


我們真正需要斷捨的不是人,而是我們從角色扮演所得到的「好處」,我們想要保存的「好的形象」(乖小孩,好人),以及誠實面對自己最深的恐懼。因為,所有這一切,都是一層又一層的幻象。我們卻一直往外追尋。


為了真正的自由和持久的快樂,我們必須要拿這些幻象去交換。你願意嗎?


#斷捨離 #角色扮演




13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許多讀者所詢問的TAT基礎課,終於出爐了!請見下方報名表。 今年10月會推出一個新的主題課程, 「吸引力」Magneticism,想要透過冥想讓大家了解這個神秘的力量,如何開展,如何鍛鍊。 另外,想要上LCT Year 2 的同學,請保留時間喔!11月中旬要開班了,我知道有人已經等了三年。 最後,應心靈工坊的邀請,今年的壓軸是線上導讀冥想,我最喜歡的一本書:[心律轉化法]。 跨年會休息,但我會帶著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