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工作,讓我深深看見,原來「渴望」,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的選項。
一個人如果從小在缺乏愛的環境長大,他對於愛的渴望從來沒有被滿足,導致他決定切斷他的渴望,以便不再受傷。
這個「切斷渴望」的選擇,其實不是一個有選擇的選擇,而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,是自我保護措施。
********
切斷渴望的人,就像是切斷自己的魂魄,意志變得薄弱,只能去完成別人的渴望,就算自己偶爾浮現一些想法,很難貫徹始終,人生變得沒有明確目標,也失去意義。
這個人長大後,由於對於愛缺乏練習,給予愛或接受愛都對他很困難。導致他的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,也變得疏離而漠然。他可能會告訴自己,心如止水是一種修行。而某些宗教信仰正好投其所好,使得這個問題,化身為被稱讚的美德。這更進一步讓他無法察覺自己的麻木,也合理化自己的缺乏熱情。
因為他早已切斷自己的渴望,他的心築起一道牆,讓他不僅難以覺察自己的渴求,也很難感受到別人的需求。在不知不覺之中,他繼續複製了一個缺乏愛與交流的生活環境。
********
當一個人「沒有渴望」,活著「看似淡泊」,並不是因為獲得之後的「放下」,而是由於早年得不到之後就被迫「放棄」。不過,要分辨自己究竟是「放下」或是「放棄」相當困難,因為「沒有渴求」為他帶來的補償和讚賞很豐厚。
然而,另一方面,這個人會變得愈來愈挫折和憤怒。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觸碰到自己究竟想要什麼,便無法去達成渴望,憂鬱會鏽蝕他的生命力。
「渴望」茲事體大,它是我們的心還活著的證明,也只有倚靠它,許多事情才能撥雲見日,接納自己的所想所願,也懂得拒絕。「渴望」,是我們心的發電核能。
渴望是神聖的種子被播種在我們的心上。
我們不是要推崇讓所有外界的渴望拉住你,爭奪你的資源;反而是要斷開那些外界想要控制你的慾望或期待,讓內在最珍貴的心意浮現,那是只有你能聽見的靈魂的耳語。
得到之後的放下,是淡泊;得不到之後的放棄,是脆弱。
#圖為陳建大明的畫作:宇宙
陳建大明的畫作,「宇宙」系列之一,這張是我最愛,覺得看到自己的故鄉。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