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喜悅: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》這部紀錄片裡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藏族的學校,一個西藏流亡到印度的十多歲小女孩,她說著自己年紀輕輕就必須在隻身離家,告別父母,跋涉到印度唸書,學習藏族的文化。但是她非常思念家人,常常很難過,不知道怎麼辦?說著說著,女孩開始掉眼淚。與家人再團聚的日子,如此遙不可期。
達賴喇嘛平靜地對女孩說,你難過的時候就轉移你的注意力,感恩你現在的生活,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和學習,是你先前沒有的。
這是教導女孩detachment, 利用「超然」,回歸理智的護航,幫助她回到當下的生活。
屠圖主教卻不同,他的雙眼注滿慈悲,說:「這麼小就必須離開父母,你一定很難過!」他站起來擁抱這個少女。
這是attachment,他和少女產生情感連結,他分擔她的痛苦。這是慈悲與愛。愛一個人自然會產生連結和依附。
Compassion,「慈悲」的定義是:Com- passion, to suffer with, 和別人一起痛苦。當痛苦有人一起承擔,療癒就自然發生了。
兩個大師展現完全不同的療癒風格。
如果你是那個少女,當你因為對家人的思念而哭泣心痛時,你會希望是哪一個人陪伴你?
我想我當時會選擇屠圖主教,把臉埋進他寬厚的擁抱,被他的愛撫慰。然而,夜深人靜時,我可能會惦記起達賴喇嘛的教誨,他的話將如一股清流使紛擾與渴念止息。
何時要「超然」,何時要「慈悲」?這是療癒的藝術,也因此有了不同的安身立命法則。
昨天和一個學生小麗談話。小麗其實很會過日子,她有高薪工作,在生活中安排許多愉悅的事,充實而忙碌,自認為過去原生家庭中的糾葛以及失敗的幾段關係,早就被她拋諸腦後,沒有影響她。對於媽媽被困在與爸爸關係當中的怨念,心裡有批判,覺得是媽媽自己的問題,她不選擇快樂!媽媽為了這個家吃過很多苦,因為爸爸投資屢屢失敗,虧損太多,導致她必須省吃儉用,維持小孩起碼的生活。婚姻中的許多爭執,令媽媽懊惱心碎。爸爸過世幾年了,媽媽心中還是有放不下的苦。
小麗很孝順,每週都會回家陪媽媽,然而,對於媽媽談論往事,她心煩不耐,不想聽。她說這是媽媽的選擇,她的功課她必須自己做,為何媽媽不能跟她一樣,把注意力放在愉悅的事物,開心過日子就好?小麗以超然的態度面對媽媽的痛苦,她學過家族排列,也教導她對媽媽說,「你們的問題是你們的,我不必背負。」
然而,媽媽還是在受苦,小麗的超然,導致批判;她一邊愛著媽媽,一邊批判媽媽。她卡住了。
小麗的媽媽此刻需要的是慈悲,有人能夠真的聆聽她,感同身受她的苦,分擔她的懊悔,這將會融化她僵固的心。只有愛可以做到這件事。小麗現在擁有這個餘裕和能量可以和媽媽建立更深入的關係。不僅如此,當她開始練習慈悲,她發現自己內在其實也壓抑著許多的怨念,對於過去在關係中傷害她的人,她其實還在受傷;只是她以超然的方式,隔絕這個受傷的自己,不斷注意愉悅的事物。然而,她卻因此自以為比媽媽高一等。
練習慈悲,使得她有機會重新和受傷的自己在一起,她意外發現自己的情緒潰堤,每次冥想都被淚水淹沒。她也準備好重新和媽媽在一起,從單純的聆聽,敞開感受開始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