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二種暴力】
- 原 能量
- Jun 27
- 4 min read
什麼是暴力的創傷,在[生命中心療法]當中,是這麼形容「暴力創傷」模式所帶來的兩種獨特經驗:
(1)令你感到脆弱,容易受傷。
(2)令你覺得自己被污染。
依照這個定義,只要是讓你感到無力保護自己的事件,或是當你被迫接受某種負面影響,卻甩脫不開時,這都有可能對你造成「暴力創傷」。
眾所皆知,最常見的暴力是來自他人加諸於身體的傷害,譬如被父親、母親、或師長毆打或體罰。有時候,目睹身邊的親人或同學被施加暴力,也會形成暴力創傷,譬如爸爸毆打媽媽,媽媽毆打姊姊,或是老師毆打同學.....,雖然不是你親自去承受痛苦,依然會導致你感同身受的恐懼。這是第一種暴力的創傷。
最近被派駐芬蘭的林昶佐大使,在接受訪問時,坦承自己童年時期經歷長達十年的家暴,釀成身心症,手上的刺青是為了遮掩手臂被酒醉的父親以碎酒瓶刺傷的許多疤痕。這些痛苦的經歷日後導致他的身心症。然而他即便不斷被暴力傷害,卻還得扮演長子,保護媽媽和弟弟,內心的創傷和壓抑是更為複雜的。
但是,第二種暴力,比起第一種更幽微而難以辨識,許多時候,反而造成一個人更久遠的傷害。
這不是透過直接傷害身體,更常是對一個人心靈的摧毀:透過強行灌輸給你負面觀念,或是行為制約;有時候是在你小時候,大人反覆對妳說的鄙視的話,環境對你的不公平(例如:重男輕女)。由於沒有身體的傷痕,於是更難以辨認自己其實是受創,心靈被扭曲。
當我們是小孩的時候,我們非常依賴父母師長給予的評價和連結,來確認自己的價值。
這時候,如果考試考壞了,或是比賽失敗了,或自己是親友之中那個最不會唸書的孩子,只要父母一個失望的眼神,一句嘲諷的話,或一個冷漠的表情,就足以殺死一個孩子的自信心,瓦解一個小孩的存在價值。
因為他所依賴要照顧他愛他的人,在心理上推開他,看不起他、不接納他;導致他也推開自己,看不起自己。
這個小孩日後可能得要花很長的時間,加倍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,找到自己的價值,雖然那永遠是不夠的,因為做出這個決定的他,不是現在的他,而是那個還被困在五歲、十歲.....,早已被遺忘的時空裡。
讓我以兩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看不見的「內傷」以及「被污染」:
~伯父在大明小時候每次見到他就說,「這個小孩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」,五歲的他聽進去了,雖然「大未必佳」究竟是什麼意思,他不是很清楚。但這句話烙印在心上,他從小很討厭伯父。他長大後創業,總覺得無法全然信賴自己的能力,「大未必佳」像是一個詛咒。他意識上忘記了(不過是一句話),但是潛意識記得。他對自己的期待被伯父的話「污染了」,那句話,在潛意識裡反覆播放,像是一個失敗的刺青。
~小君擅長批判自己,難以接納別人的稱讚。她近乎強迫症地要求自己凡事要完美。因為有一次她小時候不聽話,媽媽罵她:「你是女孩子,沒什麼用,現在就這樣不討人喜歡,以後也不必指望你!」這句話令她太難過,無法消化,儲藏在胃裏。她經常胃食道逆流,工作上兢兢業業,懷疑自己的決定。下意識想要討好所有人,讓每個人喜歡他。
那個重男輕女的家族氛圍,至今還糾纏著小君,說起這段往事,她發現自己四肢發癢,彷彿被病毒感染。那個氛圍就像是病毒一般,毒侵入骨。
這兩個故事裡,都沒有人被毆打,但是對於孩子的心靈造成了重創,讓他們長大後不停自我懷疑,無法捍衛自己的決定,削弱他們的自主性和自信心。一直到我們找到原始的故事,當事人才有機會平撫那個內傷和污染。
我想起自己年輕時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:「你這麼會唸書,如果是男孩子就好了!真可惜。」
為什麼,女孩子會唸書沒用嗎?為什麼我會唸書,就是可惜?而弟弟就理所當然。因為在母親的觀念裡,女孩子要結婚生子才是有所成就,太會唸書,有了主張導致我的獨立自主,反而是不幸的根源。
在我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,沒有依照母親為我規劃的腳本時,母親非常傷心憤怒,經常對我說:「我希望你不曾誕生,你讓我失望透頂。」想想,這是我長年所承受的「言語暴力」。
日後,我成為工作狂,凡事求完美,深怕被責怪(別人或自己),與這個創傷脫不了干係。那個努力又拼命的自己是幾歲開始的呢?那個逼迫自己精進和付出,直到力氣用盡的自己,可能只有6歲,幼稚園大班。
這麼多年來,我一直在和這個小女孩對話。
幸好,我因此能夠直覺辨識到更多人的內傷、看不見的瘀青,並且為他們也鬆綁,解開那個捆縛著他們的「暴力」的陰影。而且這些人當中,有些成為父母,有了自己的小孩,我知道,他們會更謹慎,不再對孩子複製這個對待模式。
很喜歡蘇菲哲學家哈茲若·音那雅·康的一句話:
「我以我被創造的樣子來到這裡,然而,我讓自己成為我要成為的人。」
我們或許無法選擇我們所誕生的環境,但是,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從那個環境走出來,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。





Comments